米乐m6减肥的基本原理

2023-06-13 05:12:4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米乐m6官方网站我们开始之前,大家先反观一下:自己身边有几个真正减肥成功的人,甚至有没有一个?即使有,又有几个不反弹的?答案往往是: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体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正确的减肥方法要是真的能用两句话说清楚,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胖子了。减肥的很多知识,甚至科研界都不敢下确切的结论。我们很多人都受过良好的自然科学的训练,但是荒谬而可笑的是,怎么一到了减肥这里,就觉得减肥只要掌握几个小技巧,就能成功呢:“我不吃主食,就能瘦”,“我天天喝咖啡,就能瘦”,“我只要每天跑步,就能瘦”,“我天天100个卷腹,就能有八块腹肌”等等。多数人的减肥方法是极其错误、无效而且危害健康的。

  与我们的刻板印象相反的是,减肥实际上比数理化复杂得多——因为人体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减肥≠挨饿,减肥等于科学、量化且不挨饿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减肥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两个小技巧。

  读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一点沮丧了?不要担心:上面说了,正确的减肥方法没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那一百句话,一千句话呢?基本是可以的。希望你能耐心读完。

  【2014年1月】最胖时75+kg,然后接着经历过4次减重再反弹回去的经历。

  【2017年6月】从68kg减到了57kg,腹肌也显示出清晰的六块了。三个月减了22斤,且一直没有反弹。

  【2019年12月】先增肌到了71kg,后又减脂到了63.5kg,体脂率比57kg时还要低。63.5-57=6.5kg,净过程相当于增加了>6.5kg的纯肌肉,身材比例比57kg时更好看了。

  没有什么食物吃了就能让你胖或让你瘦,体重增减仅决定于热量盈余或赤字。不谈剂量的行为都是耍流氓:你既得考虑食物的热量,也得考虑摄入的量。男生一天的基础代谢大致为1600大卡,女生大致为1200大卡,假如你每天摄入小于基础代谢(静息代谢)+运动消耗,那就会掉体重,一般而言,7700大卡=1kg的体重。如何计算每天摄入了多少热量?可以去下一个薄荷APP,里面有各种食物的能量密度及其重量的估算方法 [1]。

  什么时候吃?吃东西的时刻和你胖不胖没有直接关系,睡觉和清醒时基础代谢没有任何差别,把更多的食物集中到晚上吃,绝不会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前提当然是在总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3][6]!不过并不是鼓励乱着点吃,无论什么时候吃,养成一个基本不变的饮食节律还是很重要的,这里只是消除大家的顾虑。清醒时额外的热量消耗,比如说动动胳膊,走走路那些就不叫基础代谢了,就都算作运动消耗了。之所以睡觉前吃东西第二天起来重了是因为你还没消化完。就我个人经历,比如近期熬夜复习,临晨两三点太饿了,于是把第二天的早餐搬到那会吃,然后第二天起晚了早餐就不吃了,午餐晚餐正常——第三天体重还是正常地掉。

  “七分吃,三分练”——因为基础代谢就高达1600大卡,而正常的运动消耗相比之下其实不多(游泳:~500大卡/小时),而且一般大家都很忙嘛。以及讽刺的是,有时你一天走路的消耗比你跑一会儿步还多(较快的走路:~300大卡/小时)。所以饮食比运动重要得多[9],夸张地说米乐m6,即使你不运动,只要摄入热量和营养比例合适了,也是可以的。

  如1.中所述,那我每天不吃东西,那理论上岂不是一周就能减(1600+400)x7÷7700=1.8kg(加上了每天运动消耗400大卡),两个月就能减16kg?

  然而,是不可能的,因为减肥期间肌肉多少都会流失,且与你的热量赤字成正相关,为什么?因为肌肉和内脏决定了基础代谢,粗略地描述,你的身体在保护你,降低肌肉含量、分解内脏,从而让你不要在饿肚子的情况下因为消耗过多而死掉。过度节食(即过高的热量赤字),主要减掉的是糖原、蛋白质(包括肌肉和内脏)、水分(包括肌肉中的水分、血液等),而非脂肪[7]。

  假如我们身体的内的蛋白质(高中生物教材都写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被大量分解,会对健康造成一系列的危害。比如心脏的蛋白质被分解后会造成严重的心率不齐,增加死亡率;会造成月经失调或停经(你自己都吃不够,还顾得上胎儿?!);会降低抵抗力;会造成不可逆的骨质疏松症等(骨骼中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质)。[7]

  所以,即使你通过饿肚子前期减得飞速,你会因为流失大量肌肉而进入平台期,不仅搭进去了健康,还没减掉多少脂肪。减肥要减的是脂肪,假如我们只是通过不科学的方法流失了大量的瘦体重,而脂肪几乎没减掉多少,减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1.脂肪的密度比肌肉低,且脂肪倾向聚集在腹部而不是像肌肉主要长在四肢,所以相同体重下,体脂率低的人看起来要瘦很多,且比例好看很多[14],且身体的线.流失了大量基础代谢,结果只有一个:稍微多吃一点都会反弹;3.把自己的健康搭了进去。体脂率的下降才是真正意义的“瘦”,假如肌肉也损失了很多的话,只是变成了小一号的胖子 [2]。

  笔者对这一点深有感触,那么在【引言】的基础上再具体谈谈自己坎坷的体重经历,自己在2017年6月减肥成功之前,就是经历了无数个不正确减肥-反弹的经历,基本上就是学期内减肥+假期反弹,如下图:

  所以不正确的减肥方法(往往是快速减肥)的结果往往是快速反弹!而且反反复复的减肥-反弹会让你反弹之后比之前体脂率更高,使得下一次减肥更困难!更别提还损伤了健康!

  那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的减脂速度为每周0.5 - 1 kg,对应每天热量赤字500 - 1000 大卡[7]。这样的减脂速率下,不会很饿,不会危害健康,同时也有可观的效果。减肥速度越慢,越能保证减掉的是实打实的脂肪。前期越保守,后期才能越高效。

  假如你通过不正确的方法减了20斤,然后一两个月之内又反弹回去了,那又有什么用呢?相比之下,正确的减肥方法虽然慢,但是却可以让你一劳永逸。

  热量赤字维持好了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三大营养素——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都能提供能量,但是是不同的成分。其中,只有蛋白质才能变成肌肉。再怎么锻炼也不会让脂肪都转化成肌肉。所以,即使你热量赤字控制好了,但是摄入中蛋白质比例不够,肌肉还是会流失(参考《火星救援》中,男主几年间只吃土豆维持生命,脱下衣服后瘦成骨头的那一幕)。

  研究表明,减脂期间,每天摄入蛋白质的克数为体重千克数的2倍左右比较合适 [16],比如体重是65千克,那么蛋白质摄入量应当为130克左右。转换为供能比例的线]中的能量占比:碳水45%,脂肪20%,蛋白质35%(薄荷-饮食&运动记录-饮食分析 可以查看)。

  蛋白质含量最高且脂肪含量低的天然食物,主要为各种禽类和畜类瘦肉,水产品,和蛋类。鸡肉我推荐去皮鸡腿肉(120千卡/100g,19.2g蛋白质、4.22g脂肪),和鸡胸肉热量相当,但比鸡胸肉好吃的多。牛肉的各种部位基本脂肪都较低,如正常肥瘦相间牛肉(125千卡,19.9g蛋白质、4.2g脂肪)。羊肉、猪肉的瘦肉部分也不错,但是带肥肉部分脂肪较高。大多数水产品都是高蛋白低脂肪,如常见的鱼类、章鱼、虾、贝类等;如三文鱼和鳗鱼的脂肪稍高。各数据可以自己在薄荷里搜,这些原材料的热量往往比较准确。

  一些植物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豆类:红豆(干重):324千卡/100g(20.2g蛋白质、0.6g脂肪、55.7碳水/100g)、绿豆(干重):329千卡/100g(21.6g蛋白质、0.8g脂肪、55.7碳水/100g)等。这些豆类烹饪后会吸收2-3倍质量的水,比如50g干重的红豆就够一碗红豆粥了。

  碳水和蛋白质同等重要:1.高中生物告诉我们: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碳水不足,肌糖原就不足,即使你摄入了足够的蛋白质,肌肉或蛋白质照样会通过糖异生分解用于维持血糖、提供能量(只有蛋白质能糖异生,脂肪无法糖异生),相当于吃进的蛋白质一大部分都被浪费了[4]。2.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需要消耗额外20%的能量,非常不划算,所以碳水绝大部分是直接储存为肌糖原和肝糖原而不是脂肪。最坏的情况下,即使碳水超量摄入,人体针对糖原还会进行超量储存。只有长期摄入超量的碳水,才会有小部分转化为脂肪。[15]

  所以适量甚至偶尔超量的碳水有助于保持肌肉,加速减脂,而不是增加脂肪(所以说为啥增肌粉的供能比例都是碳水70%,蛋白质20%呢)。

  此外,即使是相同热量的不同种的碳水,进入体内的变化也是不同的——GI的定义:(Glycemic Index)“血糖生成指数”——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是人体进食后机体血糖生成的应答状况。GI高,血糖就高,胰岛素就高,血糖就更容易转化为脂肪。

  如:白薯(106大卡/100g)的热量和米饭(116大卡/100g)差不多,然而,白薯的GI低于米饭,所以米饭更容易升高血糖,更容易变成脂肪。

  一般地,纤维素越多(红薯、紫薯、玉米、芋头)、蛋白质越多(意面、红豆、绿豆)、水分越多(煮面条),或是一些复合结构(包子、馄饨),GI越低。而且,因为纤维素、水分、蛋白质等的存在,这样低GI食物的饱腹感也会更强,所以是一箭双雕。

  个人最喜欢的:红薯(86大卡/100g),土豆(81大卡/100g),紫薯(133大卡/100g),芋头(56大卡/100g),面条(煮)(110大卡/100g)。

  好多人觉得饮料好可怕好增肥,而事实上,可乐的GI值才40.3,比红薯还低。相比之下馒头的GI值高达88.1(高GI主食的第一名),比直接吃绵白糖 (GI值: 83.8) 还可怕。为什么?因为毕竟饮料都是水溶液呀,糖再怎么多,浓度肯定也比不上固态的糖类。饮料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正如开头所说:不谈剂量的行为都是耍流氓——饮料虽然能量密度和GI都低,但是一次一喝就是500-600mL甚至1L以上,算下来总能量相当于一两碗米饭了。

  然而,即使我们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GI值并不是一个我们需要关心过多的因素。即使你每餐只吃馒头其他啥都不吃,它绝大部分也是储存为糖原而不是脂肪。接着,我们仔细思考下这些低GI的食物为何GI低,尤其为什么包子的GI比馒头的GI要低?事实上,即使是吃馒头,只要你和菜、肉、水混着吃进去,GI也就降低了,所以很多时候讨论GI的意义并不大。鼓励大家吃粗粮主要还是因为粗粮的热量比精粮低得多(馒头:223大卡/100g)。

  很多人反映,吃了很多碳水后,体重增加了好几斤,好可怕;反之,戒断碳水后,体重减少得极快(比如害人的阿特金斯减肥法),感觉好有成就感。那是因为,合成糖原时,还会附带储存3-4倍质量的水分。你减掉的是水,不是脂肪。反之,即使发现摄入很多碳水后体重增加了也不要慌,你增加的这部分其实就属于瘦体重了,反而是有利于维持肌肉的,是对后面的减脂有好处的。[15]

  注意意面的351大卡/100g、红豆的324大卡/100g、绿豆的329大卡/100g是干重的能量密度,一般来说干的意面、红豆或绿豆的50g煮水后就够吃了。意面、绿豆和红豆等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每100克红豆或绿豆中蛋白质高达20g!而脂肪含量不到1g),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一般来说,各种谷物制品、粗粮,甚至豆类,煮水后的热量基本都是100大卡/100g上下,区别在于他们的营养成分和GI不同罢了。

  所以千万不要对意面的351大卡/100g带有偏见呀!米饭还没煮的时候热量基本也是这么高呢,米饭的116大卡/100g是指煮水后的热量。为什么煮水后热量变低了这么多?就是因为吸了好多水,体积大概膨胀了2-3倍。所以呀,食堂的二两米饭指的是煮水前的重量,煮水后的重量大概有250g。

  一般来说:1.低热量的食物往往饱腹感反而强、难消化;高热量的食物饱腹感反而差、易吸收。2.食物的加工程度越低,能量密度和GI越低;反之越高。[12] 3.食物的加工程度越高,各种营养流失越多。

  那么三大营养成分的供能比例,就按照这个部分开头的建议:碳水45%,脂肪20%,蛋白质35%。补充一点:为什么脂肪还要求20%呢?因为脂肪比例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体内睾酮含量,从而有利于肌肉的生长和保持。20%是最适宜的一个平衡点。[4]

  有人担心,每天摄入这么充足的碳水和蛋白,会不会增了肌肉反而增重了、变壮了?不必担心,因为:

  第一,绝对不会,因为能量是守恒的:只要热量赤字,吃什么都会掉体重。比如说摄入相同热量的脂肪或蛋白质,保持热量赤字,体重都会掉,但区别在于1.蛋白质能量密度低,所以饱腹感强;2.摄入蛋白质缓解的是肌肉的流失,摄入脂肪,当然,缓解脂肪的流失。

  第二,减脂期间无论怎么摄入蛋白质无论怎么进行力量训练,肌肉多少都会流失,你的线条只会越来越好看,围度只会逐渐变低,而不是变壮,因为你处于热量赤字,身体在保护你。仅仅是想维持肌肉都已经难上加难了。所以比如:“吃蛋白粉会让你胖的”,在热量赤字的状态下,这个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如果你还不相信:我们退到最最坏的情况讲,即使你不是在减脂,而是在增肌期间,比如每天摄入3000大卡以上。一阵时间后,你最后会发现自己的四肢围度似乎没特别显著的增加,体脂率和腰围还升高了一些。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体是很容易流失肌肉、很难长肌肉的[10]。我们看看自然界的猩猩、狮子、袋鼠等等,它们平时摄入的蛋白质要比人类少多了,而且不像健身人群每天会进行那么高强度的力量训练,但是他们的肌肉维持得极好。减脂虽慢,但增肌期间纯肌肉的增长更慢,还会顺带增加脂肪[11]。所以减脂期不需要担心自己围度会明显增加(或者说:肌肉增加的围度抵消脂肪减少的围度),围度或多或少都会降低。平时网上见到的那种,有明显的肌肉含量体脂率又低的照片,绝非一年两年的成果。

  第三,假如你通过高赤字/低蛋白摄入减肥,这样同时会减掉肌肉和脂肪,诚然,至少在前期,体重肯定是会掉的更快的。

  假如你通过低赤字/高蛋白摄入减肥,明显地,体重肯定会掉的慢,因为1.赤字低 2.蛋白质除了分解供能还会有一部分转化为肌肉 3.这样相当于掉的体重基本只包含脂肪而包含很少的肌肉,所以速度慢。

  然而,正如第2部分中所强调的,假如你采用前一种方法减肥,体重会掉的快,但是整个人只是变成了小一号的胖子;假如是后一种方法,你相当于是在调整身体成分的比例:肌肉得到了维持,减掉的只是脂肪,那么虽然整个人短期内体重掉的不那么多,但是看起来反而更瘦,而且身体线]。以及最重要的:会避免平台期和反弹。所以“减重”了不一定就代表“瘦”了!

  饮食中最重要的:再三强调的热量记录的复杂性:控制热量平衡中最关键和最难的就是相对准确地把握摄入热量。因为,一方面,大家往往对很多食物的能量密度和营养成分带有偏见:很多日常的餐饮其实脂肪含量并不高,比如汤面条、烤瘦肉、煎牛排等;很多健身常吃的食物其实脂肪含量不少,比如鸡蛋(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每天都建议吃上1-2个,但是假如吃太多了脂肪肯定也会超标。所以还是那句话既要考虑热量和营养比例,也得考虑摄入量);另一方面,新手一般估测食物重量不够准确。当然了,完全准确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要相对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摄入热量、营养素比例等,否则就是在赌博和抓瞎。

  举例1:我曾经叫过一家烤肉拌饭,开始认为,拌饭嘛都是米饭,上面还有这么多菜,这个碗看起来也不大,于是我是这样记录的:(就是随便找了个看起来接近的)

  嗯,看起来很健康!但是我自从精确称重之后,以后就再也不敢点这家烤肉拌饭了:

  举例2:我去全家买了一盒蔬菜沙拉,认为蔬菜的热量那简直可以忽略了,我开始是这么记录的:

  哦,一份蔬菜沙拉飙到了快200大卡,我特么还不如去啃个烤红薯来的实在呢?!

  所以很多时候你发现自己没瘦,往往是因为你的热量把握还是不够准确!不要怪罪于自己的体质呀,运动方法呀,这样是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恒定律)。

  一方面,你应当逐渐熟悉各个食物的能量密度:坚持每天记录热量,就会慢慢熟悉各个食物的热量和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准确把握食物重量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我们倾向于少记[7],所以强烈建议去买个厨房秤,你不需要随身带,你只要称过几次典型的食物,你对食物的重量就基本有一个正确的感知了。且随着经验的增加,你对食物重量的估算会越来越准确。比如你经验丰富了,就基本可以通过碗的体积,所看见的米饭、肉等的体积来估算重量了。又比如,有时还可以结合每一块或每一口的重量来辅助估算总重量。又比如,经验证明,我每顿饭总共吃600-700g就基本会饱,这个就可以做参照。又比如:食堂的“二两米饭”是指的是蒸之前的干重,实际上舀到你碗里的熟米饭有200-250克。又比如:甚至可以从做生意的角度来思考:商家要赚钱,无论是一份健身餐外卖,还是一份炒菜,一般里面所用的肉的原料不会超过半斤,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最后建议大家能通过原材料记录热量就尽可能地用原材料记录,很显然那些混合食物或炒菜成品的热量数据误差肯定很大(比如番茄炒蛋呀、土豆烧牛肉呀等)。还是那句话,体重增减仅取决于热量盈余或赤字——不了解自己热量摄入和消耗情况的减肥,永远只是在抓瞎或赌博。

  一般假如第二天体重没变化甚至高了,其实可能是因为这几种情况:1.热量记录不够准确,实际上吃多了;2.晚上吃饭晚了,体内的食物还没消化完,之所以薯类、蔬菜和肉类和饱腹感强,就是因为纤维素和蛋白质含量高,导致难消化,有时可能过了一天才会完全消化,所以不必惊恐,也许是你前一天晚上吃的红薯还在肚子里。3.瘦体重的增加抵消了脂肪的减少——这是有可能的!这种情况虽然体重没有降,但是这种减肥完全是成功的,因为降低了体脂率!这种现象被称为“新手红利”,在健身新手中很常见。4.碳水或盐分摄入多了,身体额外储存水分,也会导致体重升高。等等。这个问题在后面的【第6部分】还会再提。

  (↑如图,250g紫薯,150g鸡胸肉,50g西兰花,黑胡椒酱10g。)

  事实证明,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虽然脂肪的消耗量大,但是对肌肉的消耗量也不少——也算是身体的一种适应和保护机制。所以纯靠慢跑减肥是绝对不可行的(可以去参考长跑运动员或铁人三项运动员的身材)。

  减脂期间,按照维持肌肉的核心思想,最必要的是无氧运动,即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肌肉被撕裂了,然后需要蛋白质来修复生长。哪里撕裂得越多,身体给它补充也就越多——即练哪长哪,或练哪哪维持得好。而且力量训练有明显的训练后持续燃脂的现象,和训练强度和时间成正相关,燃脂效果最长可达48小时。相当于不仅维持了肌肉,还帮助了燃脂[7]。

  力量训练后由于肌肉被撕裂,身体会尽最大限度去用蛋白质来修复肌肉,而不是将蛋白质代谢掉——假如不进行力量训练,即使蛋白质补充足够,也会有更高比例的蛋白质被代谢掉。

  如何无氧运动?首先,专门练某个部位是不会让你某个部位变得更“瘦”的,因为局部减脂是不可能的。即使某个部位看起来“瘦”了,那也只是肌肉维持/增加+全身体脂率下降的结果。

  那么如何让某个部位肌肉维持得更好呢?方法是增加负重[2]。轻重量+多次数只会增加你的消耗,不会让你的肌肉“增大”——或应该说是维持得更好。而只有增加力量训练的阻抗或负重才能让这块肌肉相对更大。所谓的“雕刻线条”其实只是全身体脂率下降的结果。多大的重量最合适呢?8-12RM,意思是一个重量你只能做8-12下就力竭了。假如时间实在有限,可以不去健身房,你只需要一张瑜伽垫+一副哑铃+学几个动作就行。但是毫无疑问,健身房的器械非常全面,训练效果会好很多(单靠哑铃很多部位是练不到的),而且锻炼气氛浓,易于坚持。

  除了无氧运动,有氧运动也是有章可循的。我们需要那种能减脂,又能最大程度减少肌肉损耗的有氧运动。运动时糖原、脂肪和肌肉的消耗没有先后顺序,只有比例问题。中高强度且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中高强度的跑步、游泳、椭圆机等,虽然消耗脂肪的绝对数值确实大,但是导致的肌肉流失也很多,或者可以说肌肉、脂肪的消耗比例和绝对数额都高。而低强度的有氧,如走路,虽然肌肉消耗比例低,燃脂比例高,但是单位时间总消耗却是很少的,想要消耗较多的热量,那么相应的运动时间也就会变得很长。

  而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HIIT(HighIntensityIntervalTraining:高强度间歇训练),它的牛逼之处,也在于训练后持续燃脂!它的训练时间短,所以训练期间不会损耗太多的肌肉,然后训练后身体再接着持续燃脂。有一项非常经典的实验,一组被试做20周的持续性有氧,另一组做15周的HIIT,虽然第二组的平均消耗不到第一组的一半,但是第二组的皮下脂肪减少量是第一组的9倍!另一方面,还有研究发现,HIIT比单纯的高强度无间歇的有氧运动燃脂效果还要好。[7]那么比较下来,HIIT的燃脂效率最高,肌肉损耗也小[2]。大家可以看下如下的图片,摘自《这样减肥不反弹》[15]。要注意这个图表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分布,我们还得考虑总消耗是多少。

  具体谈谈HIIT:HIIT没有固定的动作,只要强度高+间歇都是可以的。比如,经典的HIIT,可以在瑜伽垫上选择一些虐人的动作如:立卧撑、蜥蜴跳、平板支撑、深蹲、开合跳、登山跑等等,每个动作20-30s,中间休息10s,这样子循环10-15min。

  HIIT的标准是平均心率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90%差不多(这个网上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90%以上就是比较危险的心率了)。开始时假如不知道HIIT该怎么安排,大家可以去Keep软件上搜索HIIT,有很多有意思的HIIT课程。

  但是低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就要被我们抛弃吗?显然不是。笔者有一个Apple Watch,可以用来监测每天走路的消耗(或非运动消耗)和各种有意识运动时的消耗。用了3年多了,我发现,日常的走路消耗积累起来,很多时候甚至比纯粹的运动还要高。比如某一天自己步数多了,这部分的消耗甚至可以高达600千卡以上。而我的一次力量训练,每小时消耗则大概在500千卡左右。这种靠日常活动积累热量消耗的方式,其实有专门的学名,叫NEAT(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即非运动性热消耗),也就是除了有意识运动之外的所有活动的热量消耗。上下班多走路,不坐电梯多爬楼梯,多站立少久坐……这些积少成多后真的还不少,再加上低强度运动本身脂肪供能比例就更高,所以NEAT也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减脂运动方式。

  那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呢?比如跑步机、椭圆机?当然也可以做,但是建议以HIIT和NEAT为主,中高强度为辅,而且中高强度有氧每次不要超过30分钟。

  如何估算运动的消耗呢?大家有条件最好去购买一款运动手表,这样每日的NEAT和运动消耗都可以估算得相对准确,且方便操作。毕竟不同的身高体重,以及不同的运动条件,带来的消耗都会有可观的差别。

  这个恐怕是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了。多数普通人(区别于健身老手或者专业健身者),尤其是女性,往往不希望腿上有太多脂肪,而且也不希望腿上有太多肌肉。那么如果想让腿的围度更低,我们根据以上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局部减脂是伪科学。腿部的力量训练应当相对更少地做。因为力量训练会帮助你维持肌肉甚至增肌,腿部也是一样,而不利于让它变细。我们要的是让大腿和小腿的肌肉(相对)萎缩下去,而不是做大力量的深蹲或提踵加强肌肉。

  2.你需要做的是通过力量训练维持好其他部分的肌肉,再配合全身的减脂——也即,对腿部“不作为”[5]。这样,当然,其他部位的肌肉得到了维持,同时全身脂肪含量也得到了下降。而腿部,除了脂肪被减掉,由于你针对腿部的力量训练更少,腿部的肌肉含量也会相对流失得更多,这样瘦腿就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其他地方的肌肉保持得好,而腿相对变细了,这样身材比例也会得到改善,而不是全身一起同步变瘦。

  笔者对这一点深有感触:笔者天生是那种窄肩、溜肩,还腿粗,脖子还长的身材(简直是最糟糕的身材比例),于是在减脂期间更加侧重上半身的力量训练。现在是明显的倒三角身材,比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看文末附的图片对比一下)。所以说,虽然局部减脂是伪科学,但是局部的增肌/萎缩,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身材比例!

  这里的主要目的呢,是想从科学的原理的角度告诉大家如果想要瘦腿怎么做才是最正确和最高效的。当然了,不同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多数普通减肥者,尤其是女性,认为自己能达成比较瘦的腿部围度就满足了,不过分追求肌肉含量或体脂率,或是大腿和小腿的比例;而健身的发烧友或专业运动员则全身任何一个部位的训练都要统筹协调,还要兼顾体脂率。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大腿比小腿粗,然后整体围度和比例合适的腿(比如我喜欢的一个健身博主:Jessie被注册了)。总之,每个人只要方法健康、科学,各取所需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好。

  综合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显然的结论:不能只用体重变化来判断胖或瘦,体重变化也不能说明全部问题[13][14]。尤其对于新手,体重非常容易影响人的心态。但是体重却又最不应该影响人的心态,因为影响体重的因素太多了。比如你某天晚上吃饭比较晚,第二天体重也许会不变甚至增加;比如根据前文所讲,你某一天碳水摄入比例高了,那么身体会顺带储存3-4倍质量的水,于是这些多余的水分会使体重也相应增加;又比如你某一天盐分摄入多了, 身体为了平衡渗透压也会额外储存更多的水分;也有可能你在减脂期间还同时达成了增肌,体重也有可能增加(如何判断这种情况:体重上升,但腰围一定下降)……等等。千万不要因体重波动而心态崩了,体重不重要。

  笔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认为评判减肥的进度和效果,有两大最重要的维度:1.围度;2.体脂率。围度主要决定了我们穿上衣服的身材比例是什么样,比如肩宽47cm、大腿围50cm,和,肩宽49cm、大腿围48cm带来的身材比例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最主要是肩宽、臀围、大腿围等几个围度支撑起了一个人主要的身材比例。而体脂率不会影响我们的身材比例,体脂率主要决定了:脸的胖瘦、我们在相同的体重下是更瘦还是更胖、以及脱掉衣服的线条。

  所以某种意义下,笔者认为,围度要比体脂率更重要一些,因为我们减肥不就是为了穿什么都好看都显瘦嘛?但是,围度和体脂率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正确的减肥只能通过科学的饮食和训练来达成,围度的降低和体脂率的降低是同步的:是脂肪的减少带来围度的改变。最后不仅穿衣显瘦(即围度变小),而且脱衣有肉(体脂率下降),而且要比相同体重下的普通人围度更低。

  那么如何监测围度和体脂率呢?围度就不用说了,每天用皮尺测量呗!注意每天测量的部位要固定而且松紧要一致。体脂率,特别强调市面上用生物阻抗法的体脂率测量方法(如体脂秤、健身房用手握住的体脂仪)一律不靠谱,不仅绝对值不准,而且即使想看相对值的变化也不准米乐m6,严格测定体脂率即使在实验室条件下也是很困难的。为什么生物阻抗法不准?因为这个方法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给人体通电,由于肌肉和脂肪的电导率不同,然后再套公式算出体脂率。由此可见干扰因素会非常多——如:假如某一天身体储水量发生变化了,则测出的体脂率也会不同;电极在脚或手测出来的都不一样等等。所以说不是市面上的仪器做的不好,而是由于这种方法的系统性误差米乐m6。这块具体的内容可以看看[8]的讲解。此外同理,通过这种方法测出的基础代谢、骨骼肌含量等所谓的十几项数据,也都不具有说服力。

  那么如何用简单易行的方法监控体脂率呢?我这里引用仰望尾迹云今年的新书《闪电增肌》中的方法[16]。一般来说,腰围主要随内脏脂肪含量而变化,同时腰围不太会因为腹部肌肉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然后,人在年轻时,内脏脂肪与体脂率又有很好的相关度。所以,想要测量体脂率的变化,测量腰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方法,尤其对于男性而言[17]。按照正常的速率(一周1斤左右)减肥,每月腰围都可以测量到若干厘米的变化,所以非常适合短期以及长期的体脂率变化监测。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腹肌不是纯“练”出来的,而主要是体脂率下降的必然结果。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减脂期间体重确实经常会小范围波动,但是腰围却一直在稳定地下降,没有波动。比如我曾经有一天体重比两天前突然增加了1kg,有些慌,然而量腰围却下降了0.5 cm,就证明这几天的减脂没毛病。

  除了用皮尺测量腰围之外,还有一种更有说服力的方法,就是用皮脂钳直接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假如皮下脂肪变薄了,那体脂率一定下降了。然而,因为用皮脂钳测量皮脂厚度时,数据比较小,而且每次的力度不好固定,所以导致误差大(一般数据越小,测量误差就会越大)。所以皮脂钳适合长期的体脂率变化监测,比如每个月的对比。

  除此之外,前面内容的中心思想一直在强调保持肌肉的重要性,那么除了这两种监控体脂率变化的方法,肌肉含量的变化该怎么监控呢?还是引用《闪电增肌》中的方法,肌肉含量的变化可以用体重变化来控制,每周体重减少不要超过1斤,这样子肌肉基本就能很好地保持住。当然了,这个尤其是针对增肌者的减脂期而言的一个指标,毕竟不希望把辛苦增的肌肉减掉太多。假如普通人对保持肌肉的要求不高,速度可以适当快一些,只要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范围内即可:每周0.5-1 kg,主要关注腰围的变化。只要遵循科学的饮食和运动方案,肌肉含量变化无需太担心。

  每天想要完全准确记录热量是不可能的,我们无需太较真儿,因为我们有最后一道防线:腰围和体重呀——根据腰围和体重动态调整饮食和运动即可。

  (↑2019年 下半年增肌期结束后开始减脂期:腰围 10月2号到12月18号,从75.5 cm到66.0 cm)

  再补充一点,在更久的时间长度下,最简单易行且最可靠的方法当然还是——目测法。每天测量具体的数据,一方面,这些都是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根据数据的反馈随时动态调整饮食结构和运动方案;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我们树立信心,在意志力上建立正反馈机制,毕竟细微的变化肉眼无法察觉。但是,假如你减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即使不通过数据的对比,你都可以明显发现自己的身材变化非常明显,甚至还有了腹肌;或是身边朋友一见你都“哇你瘦了好多”,你妈一见你就“我娃可怜的”——那么恭喜你减肥是非常成功的!永远记住我们减肥最终是为了随便一个旁观者随便一看,即使不知道你减过肥,都觉得你身材很棒,而不是纠结于几个虚无缥缈的数字:“啊,我今天重了两斤呢!”

  5.肌肉含量决定了你的基础代谢,维持好肌肉可以避免减脂的平台期和避免反弹。

  7.热量赤字过高时,主要减去的是肌肉和水分,而非脂肪——每天热量赤字推荐在500-1000大卡。

  8.碳水和蛋白质必须足够,否则肌肉仍然会大量流失——供能比例:碳水45%,蛋白质35%,脂肪20%。

  9.中高强度的长时间有氧最容易流失肌肉,推荐HIIT和NEAT;大重量力量训练+摄入足量比例的蛋白质和碳水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维持肌肉含量。HIIT和力量训练都有牛逼的训练后燃脂效应。

  12.监测体脂率:测量腰围;监测肌肉变化:每周体重减少在 0.5 - 1 kg。

  13.正确且有效的减肥一定是长期的,需要决心、耐心和毅力,虽然很慢,却可以一劳永逸;快速减肥不仅减不下多少脂肪、很容易反弹,还会毁掉你的健康。

  感谢你能认真读完,当然一点一点慢慢消化也是可以的。科学的减肥方法不亚于一门中等难度的专业课,不是掌握几个小技巧就能瘦下来的,饮食、运动等方面都要统筹兼顾。不要总是主观臆测,因为身体和世间万物是一样的,也有内在遵循的客观规律,不是我认为或听说“跑步能减肥”,就真的是这样——多去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多去学习,了解减肥的遵循的科学原理,是我们避免弯路的不二法则。

  其实我想补充的东西还有很多,包括减脂期间的各种额外的细节和技巧,以及更多的营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支撑——因为比如除了三大营养素的比例,日常餐饮中各种各样的其他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对于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展开讲也许都能写一本书了,但是我们详略得当,先抓主要矛盾吧。假如想进一步详细了解更多的减肥的原理和知识的朋友,我强烈推荐 仰望尾迹云 老师的四本新书:《我的最后一本减肥书》《这样减肥不反弹》《闪电增肌》和《减肥,我要饱饱地瘦下去》。我觉得中国真的应该为有这样良心而勇敢的减肥科普家而感到自豪。我的这篇文章,很多知识的补充和观点的启发,也都是来源于这四本书,以及他的很多知乎回答和公众号推文。

  [1] 薄荷app下载:薄荷网:健康减肥工具,专业瘦身指导,清新减肥网站 - 薄荷网

  [2] FitTime睿健时代.为何你努力减肥,却减成了“小一号的胖子”?

  [3] FitTime睿健时代.不管是增肌还是减脂,都必须遵循这些饮食铁律

  [6] FitTime睿健时代.“过晚不食”线] 仰望尾迹云. 我的最后一本减肥书.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10] 大地.为什么大猩猩和袋鼠几乎不做力量训练,肌肉也非常发达?现代健身科学能否从中得到启示?

  [12] 环球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吃下多少卡路里,食品标签永远不会给你正确答案

  [15] 仰望尾迹云. 这样减肥不反弹.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

搜索